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交通出行压力持续增加,地市间出行成为常态,为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速度,规范城市建设与提高出行效率,在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内地已有40多个城市开通了20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6736.2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路为5180.6公里,其它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1555.6公里。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截止到2025年,预期中国内地将会有65座城市开通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
作为与广大市民日常出行关系最为紧密的公共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无疑是最让人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做为人员高密度、高流动性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其用电安全时刻考验着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线路数量和运营里程持续快速增长、客运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从设计到建设,从运营到维护各个环节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一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当前和未来设计建设的趋势是什么?现阶段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数字化技术能够为系统运维创造哪些价值?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于近期邀请到北京城建院五所总工程师孙名刚先生,与施耐德电气全国销售部副总工程师李健先生,一同坐而论谈,答疑解惑,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标准亟待升级 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与发展
随着全自动驾驶模式的到来,供电系统的RAMS指标,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人员重视,仅仅依靠传统的电力监控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但当前业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基本规程、规范和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导致各地在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难以实现统一化建设。
“相信未来随着标准的出台,将会出现新的变化,由单一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模式,解决基本功能需求,向高效、节能、智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转变,更多投入到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孙名刚表示。
由此可见,地铁供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标准先行,必不可少。
全生命周期思维成就智能运维 “一次设备二次化 二次设备通讯化”为重要依托
从前期勘察设计,到后期运营维护,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可能会持续运营3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供电系统的设备、负荷势必会根据需求的情况发生变化,运维人员也会不断地调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整个系统仍能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对此,孙名刚和李健都认为,利用全生命周期思维建立智能运维方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而“一次设备二次化,二次设备通讯化”则是其中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运维人员利用数据,掌握系统内各类设备全周期中的运行参数,并据此做出研判,进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传统的运维模式升级为以预防性维护为主的模式。
不但如此,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进一步避免因人员变化、设备品牌不同、设备性能变化等因素可能造成的运维质量下降等问题,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打通顶层 整合平台“成关键 施耐德电气数字化系统开启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开端
毋庸置疑,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领域的应用是未来的趋势。
“当下最迫切的是打通顶层,整合平台,从而将底层产品进行整合,来达到智能化控制的效果,这一点也是符合行业整体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孙名刚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肯定了施耐德电气在此方面的带头作用,“施耐德电气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深耕多年,凭借EcoStruxure架构,可以说开启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智能运维模式的开端。“
近年来,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施耐德电气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中低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先后帮助广州、上海、芜湖等地的一系列项目丰富和提高整体系统功能,帮助用户实现智能运维,更好地保障地铁运营和人员的高度安全。
从实践中洞见未来趋势 以数字化创造美好生活
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创新也陆续随着实践的增加而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
李健回忆道:基于PME电能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计量单元在北京某线路能源管理改造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可以说通过断路器内部实现电能参数的采集和上传,彻底改变了以往利用常规表计实现这一功能的状况,而且成本相对低,施工接线更简单,数据采集更加精确,通信功能也更强大。
在对话的尾声,孙名刚先生与李健先生也道出了共同的期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不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着中国交通强国的梦想,希望在行业朝着智能化方向阔步前行的过程中,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努力推进,让数字化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