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光印)上月,由中国知名电力工程师陈向东撰写的论文——《大数据驱动的电力能效管理在变配电系统中的实践与创新》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该论文以变配电系统为场景,创新性地将电力运行参数与大数据分析深度融合,通过实时监测发电机、调速器等设备参数,结合LSTM神经网络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实现了需求侧精准预判。同时,陈向东还在论文中提出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将故障定位误差缩小至毫秒级,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有专家认为,该论文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智能电网和绿色电力的深度融合,预示着电力行业将在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作为入行二十余年的资深技术专家,陈向东始终活跃在电力技术革新的前沿,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担任广东东南能源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会主席期间,他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并亲自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了十余项知识产权成果。同时,他积极开拓新兴电力工程市场,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新能源系统、智慧运维,互联网+及大数据集成等前沿业务,带领公司技术骨干承接了2000多个电力系统工程,累计工程金额近十亿人民币,为公司打造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项目矩阵,显著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
而提起陈向东,就不得不提起当年这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广州太古汇配电工程,该项目位于广州市天河中 央商务区核心地段,总楼面面积约35.8万平方米(不含文化中心),由一个大型购物商场、两座甲级办公楼、广州首家文华东方酒店及酒店式服务住宅、一个文化中心构成。项目用电负荷等级较高,且作为广州首个地下变电站供电项目,大部分电房位于地下室负层,通道过于狭窄,安装数量多,施工难度极大。为此陈向东使用了BIM技术对太古汇整体用电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建筑分布和功能区划分,引导团队采用分段运输与现场模块化拼装技术,使得大型设备能够顺利运入并快速安装,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冲突与资源浪费,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同时,为确保工程供电的可靠性,陈向东决定在每区域电房均采用双回路供电,其中一区电房采用了“二主一备”的三回路供电方式。通过设置多路独立电源进线,并配置智能切换装置,当主供电源发生故障时,备用电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自动投入运行,实现不间断供电,极大提高了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陈向东还对电房内的配电设备进行了增量设计,关键部件采用热备份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太古汇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尤为特殊的是,工程实施期间,广州正处于亚运会保供电阶段,不允许电网内部有停送电的操作。因此陈向东积极组建专项协调小组,多次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供电局进行深入且细致的沟通,制定多套科学合理、严谨缜密的工程安排方案,充分考虑亚运会保供电的各项要求与限制条件。在协调过程中,他凭借专业的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诚恳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政府及供电局的理解与支持。经过多轮协商与调整,最终确定了兼顾亚运会保供电和项目推进的可行方案,保证项目提早在亚运会开幕前送电。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东南能源便圆满完成了太古汇各区域电房的安装及送电工作。
尽管已经收获了众多成就,但陈向东始终保持着低调平和的谦虚之心。谈及未来,他表示,“电力工程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不断加强前沿科技与行业的融合,将电力工程行业推向新的高度。”相信在陈向东这样的榜样引领下,电力工程从业者一定会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中踏浪而行,为中国电力工程行业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