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将在西部地区觅得“蓝海”

  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讯:成都市政府与中国中铁近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诚邀中国中铁以“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回报”模式参与招商比选,建设成都地铁3号线、地铁7号线以及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程。3条线路首期工程全长约64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约400亿元。

  去年12月25日,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与此同步,总投资达150亿元的成都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及新材料产业基地落户天府新区新津起步区,将打造集轨道车辆、铁路装备、关键部件、材料为一体的重大基地。

  成都城北,由中国中铁统领打造的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建设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接近冰点的气温并未打消投资方的热情,“机会来了。”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部副部长张强说。

  机会来自《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在天府新区建设大背景下,由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组成的轨道交通线网即将铺开,轨道交通将成为天府新区主要的出行方式。

  这也意味着,轨道交通产业将在西部觅得一片崭新“蓝海”。

  机遇随建设热潮爆发

  落实交通先行战略,成都地铁建设正式提速。

  2011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1、2号线天府新区延伸线与4号线同时开工。作为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线网中首批启动的地铁项目,三个项目线路总长约40公里,总投资约206亿元。根据安排,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7号线的建设也将在今年启动。

  这只是一个开始。

  据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于波介绍,成都轨道交通远期规划中,轨道线网规模是1070公里,天府新区内就有204公里,占20%。“从地铁规模来看,成都规划地铁总长度是500多公里,天府新区占到了200多公里,占40%。涉及线路共有9条。”

  数字背后是庞大的市场空间。新筑股份副总经理陆云很期待:“一座1578平方公里、650万人口的新城,必将带来巨大的轨道交通产业需求。”

  而张强更关注其中显现的产业空白。“天府新区是一座产城一体的新城,新的城市形态会催生新的交通方式,比如轻轨、低地板车、低速磁悬浮等,以适应站间距较大的出行特点,同时兼顾节能环保。”张强坦言,目前,成都的地铁、快铁车辆都不是“成都制造”,而如果引进新的交通方式,新型车辆完全可以由成都的企业进行研发制造,同时辐射西南甚至全国。

  放开视野,市场更加广阔: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呈爆发式增长,到2020年,全国40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超过7000公里,预计2010—2015年,全国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

  “未来30年都是黄金发展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

  “蓝海”上已然硝烟弥漫

  市场嗅觉异常敏感的企业早已频频出击。

  刚刚启建的新筑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将涵盖以地铁、城际动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车辆及关键零部件、重大部件及相关新型材料制造。不久前,新筑公司又与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资组建成都长客新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计划一期投资将达20多亿元,打造城轨车辆维修、组装、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产业链基地,达到年产300辆地铁生产、组装能力,预计明年实现地铁“成都造”。

  新筑的 “野心”还不止于此。“天府新区的规划,要求交通要先期介入。我们希望能为天府新区提供从交通规划到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陆云说。

  另一方面,拥有世界级资源的中国中铁,也在积极推进其位于金牛区的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园区的产业将涵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和高科技产品及技术。”张强说,目前,已有上百家相关领域的企业签约入驻。

  此外,由中铁二院、西南交大及中国南车株洲厂共同研制的低速磁悬浮列车已于此前进行了实验。“如果列车应用成功,成都的企业完全可以做相关配套。”张强说。

  从全国范围来看,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竞争也是硝烟四起。

  2010年,工信部授予北京丰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同年,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与上海电气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上海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修产业基地;长春、株洲等城市也依托强大的装备制造企业,图谋更大的市场。

  成都突进要靠资源有效整合

  百舸争流,成都靠什么脱颖而出?“比如一个生产道钉的企业,如果一直生产一种类型的道钉,永远不可能有市场上的突破。”张强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产生颠覆市场的力量。

  这一观点与陆云不谋而合。为了占领核心技术的高端,新筑公司与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制定完整的系列核心技术研发计划,全面提升国内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进行的关于列车高速轮对的研发,是高铁的十大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国产化最低的一个环节。”陆云介绍,国内的高铁列车轮对大多依赖进口,飞机运输辗转于各个国家和城市,成本“高得惊人”。

  然而,一个企业的创新显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产业的欣欣向荣。

  在张强看来,成都拥有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几乎所有的要素:在研发方面,有中铁二院、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所,拥有轨道交通产业国家级技术专利近50项;在施工方面,有多个大型建筑企业;在制造方面,拥有成都机车车辆厂等制造厂商。“综合实力可以说仅次于北京。”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在全国排不进前几位。“长期以来,这些优势资源几乎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张强认为,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

  正在筹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或将“破题”。联盟囊括了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铁二局、中铁八局、成都机车车辆厂以及在川的其他研究机构和轨道交通企业,乃至与之相关的服务型企业和金融类企业。“联盟的作用就在于形成一个集合体,引领行业发展。”张强说,他还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在制定相关规划时更具有超前性和主导性。(中国IGBT产业网

  下一篇:三厂商共同推动MCU集成电路解决方案

why are women unfaithful read women who cheat on men

相关文章